English

活着,带领群众致富

——追记河南省虞城县菜园村党支部书记孙恭良
2000-02-11 来源:光明日报 本报记者崔志坚 本报通讯员孙玉林、张学恒 我有话说

近日,一个响亮的名字——孙恭良,从河南省虞城县菜园村传遍豫东平原。去年,这位年仅51岁的村党支部书记倒在了带领群众致富的路上。这以后,人们不断追忆他。

自家的房建在最差的地段

十几年前,村里要分宅基地,谁不想分个好位置?为了体现公平合理,村党支部研究决定让大家“抓阄”。说来也巧,孙恭良正好抓了一块中心地段。孙恭良心里明白,村里靠近大坑那两块地,盖起房子来,最费力。想到这里,他站起来当场宣布:我抓的阄不算数,坑边的地我和俺家老四要了!有人劝他:你这又是何苦呢?孙恭良说:“让群众住坑边,我当支书的住村中心,这像什么话!”

就这样,他家的房子盖在了大坑沿上。

群众心中有杆秤,有了这样的带头人,菜园村的公粮收缴、计划生育等工作,样样走在前头。多年来,全村未发生过一起群众上访事件,村党支部年年被县里命名为先进支部,孙恭良多次光荣地当选为县人大代表和党代表。

一个钱掰成两半花

两层的教学楼建成了,细心的女儿发现父亲整整瘦了15斤。孙恭良的心血融入了那一砖一瓦。

提起背焊条,村医生万正福顿时眼泪汪汪:“那次,我和孙支书到商丘买焊条,等返回到离村10来里路时,已经晚上八点多了,天下着小雨。车也没有了。我说,咱找个地方放下,明个儿一早来车拉,孙支书不同意:工地还急着用,干脆咱扛着走吧!你个子小,扛一件,我扛三件。我们冒雨往回返,泥路不好走,回到村里时,他一屁股坐到我家的沙发上,半天没能起来……这都是为了省钱!”

为了建学校,孙恭良带头捐了2000元,有关上级和群众七拼八凑,一共筹了20万元。有了钱,孙恭良格外珍惜,他说:“这些钱来得不容易,咱们要一个钱掰成两半花,节省每一笔开支,建一座一流的学校。”

学校一开工,孙恭良就住进了工地,楼建起多高,他爬多高,打二层圈梁时,突然下起了暴雨,第6根圈梁刚好浇铸一半,雨大风大,工人们不得不停了下来,到楼下避雨。雨还没停下来,孙恭良就爬到楼上,检查接口凝固情况,发现水泥已经凝固,他要求砸掉重浇。工人们不情愿,但还是照办了,砸掉了5米多的圈梁。孙恭良患有高血压,医生一天两次来工地给他打针,没听他提起过自己的病,就听他说:“等建起了学校,娃儿们上学就不难了,俺村就大有希望了。”

如今,菜园村及邻近几个村的200多个孩子已坐在宽敞明亮的教室里。

“人不能光为钱活着”

1977年,曾当过记工员、保管员、会计、生产队长的孙恭良,当上了村支书。为了让村里人过上好日子,他带领乡亲们先后搞过水桶加工,繁育玉米种子,还带头发展了40多个养鸡专业户。1990年,镇里投资40多万元的第二窑厂濒临倒闭,镇党委政府选派他任厂长,5年后,窑厂救活了,孙恭良又回村当上了支书。

当时,许多地方正热衷于让农民搞蔬菜大棚,孙恭良觉得这不符合菜园村的实际,他认为发展棉花比搞大棚更有利,他的想法得到了镇领导的支持,为减少风险,第一年试种500亩。种棉花是个技术活,为了节省村里的开支,他把村里高薪聘请的技术员,安排到自己家里吃住,这也方便了他学习种棉技术。他很快就由外行变成了内行,啥时候施肥,啥时候打药,他及时通知到户。实验田喜获丰收,秋后算帐时,仅陈守先一家,7亩棉花收入就达到1.2万元。群众的热情一下子高涨起来,随着种植面积的扩大,技术也日益纯熟,想不到市场来了个大转弯,棉花价格掉了下来。孙恭良一趟又一趟到安阳农科所、郑州农科所、河南农业大学,请教专家,瞄准了种植优质棉和优质小麦育种。就这样1998年全村人均纯收入达到2600元,比1995年增长了一倍多,成了全镇的首富村。

菜园村富了,孙恭良把村里的技术员推荐给镇里,镇党委书记高新生非常支持他的想法,镇政府成立了棉花生产办公室,并且聘请孙恭良作棉办的工作人员,为便于他工作,镇里给他补助100元,当镇领导带着歉意谈到他的待遇时,孙恭良坦然地说:“人不能光为钱活着,要是为了钱,俺就不来了,俺村眼下富裕些,邻村没少帮忙,给他们出些力,也是应该的事。”从此,他同棉办的同志,几乎跑遍了全镇,当他离开人世时,全镇16个行政村,只剩下孟庄他没能走到。

手机光明网

光明网版权所有

光明日报社概况 | 关于光明网 | 报网动态 | 联系我们 | 法律声明 | 光明网邮箱 | 网站地图

光明网版权所有